日前,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指导、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10余省市30余所鲁迅学校的代表与教育专家齐聚与鲁迅先生渊源深厚的南师附中,围绕“鲁迅・南京・立人教育”主题,共商鲁迅精神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为育人实践注入新活力。

南京是鲁迅思想觉醒的重要起点。1898年,青年鲁迅曾在此地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今南师附中所在地)。如今,坐落于南师附中校园内的南京鲁迅纪念馆,作为全国唯一一座建于中学校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无声见证着这段历史。

交流会开幕式上,南师附中校长朱焱指出,学校“社会中坚,学校栽成”的使命与鲁迅“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高度契合。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贺晓敏表示,基金会将致力推动鲁迅精神从文本走向课堂,从理念走向实践。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更需以鲁迅精神守护人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南京大学教授沈卫威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倪文尖分别作了主题讲座,深入剖析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及其思想转变,并探讨中小学鲁迅作品教学应如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南师附中教师宓毓旸则通过《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展示,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笔下的人文关怀。

校际交流环节由鲁迅文化基金会教培处处长夏春晓主持,各地学校分享了“立人教育”实践经验。南师附中阐述了以文化、质量、创新、技术多维驱动育人的路径;上海市鲁迅中学介绍了以“首在立人”为原点、四大项目协同推进的规划;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展现了以戏剧创作表演滋养学生精神的实践;绍兴市第一中学阐释了其源于鲁迅与蔡元培理念的“求真”课程体系;绍兴鲁迅中学等校也分享了以鲁迅文化浸润特色育人的探索。北京市鲁迅中学强调“活动育人”,盐城幼专鲁迅艺术学院则立足“华中鲁艺”红色基因打造品牌。各校案例均聚焦于培养兼具独立人格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会议期间,代表们循鲁迅足迹走访了江南水师学堂旧址、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地,在历史场域中深化对“立人”精神的体悟。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总结中指出,传承鲁迅精神非为“怀旧”而为“创新”,并提出实现希望需“从旁观走向行动、从批判走向创造”。他表示,2025年适逢鲁迅散文《希望》发表百年,将是深化对话的新契机,未来全国鲁迅学校将继续加强协同,让鲁迅精神成为照亮“立人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灯塔。(文/高诗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