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0月23日电 亚洲交通生态学领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于10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廊道选址与监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等交通生态领域热点话题,共同探讨交通运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高端智库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共同主办,以“生态、融合和创新”为主题,设置了主旨报告、平行论坛等环节,旨在持续促进亚洲交通生态领域的学术交流,减缓交通基础设施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展现了交通运输行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诠释,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交通运输领域的中国力量和亚洲智慧。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呼吁,要凝聚亚洲共识、汇聚亚洲合力,着力推动交通生态学发展。倡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构建开放共享的知识网络,共同聚焦于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影响的长期观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及“生态—韧性”协同等前沿研究,充分发挥交通生态学在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关键学科力量作用。

  本次会议所倡导的生态与绿色理念,正在中国交通建设的实践中得到生动体现。“十四五”期间,中国加速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建设不再仅仅追求“量”的扩张,更聚焦于“质”的提升和“效”的优化,绿色成为鲜明底色,发展模式实现深刻转型。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9.07万公里,均居世界首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交通建设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确保交通发展之路是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和谐之路。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持续推进生态敏感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组织开展专项研究与建设示范。如,青藏铁路设置了专门的动物通道,藏羚羊迁徙通过率从不足40%提升到97%;云南思小高速公路动物通道亚洲象通过率从40%提升到72%。长江经济带所有新建码头持续开展人工鱼巢、生态护岸,水生植被恢复;平陆运河沿线开展生态涵养区及鱼道建设,保护鱼类生境,减轻阻隔影响。

  据悉,交科院于2021年牵头策划并召开了“首届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填补了亚洲缺乏交通生态学研究领域定期交流沟通平台的空白。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是亚洲首个专注于“交通生态学”领域的学术盛会,目前形成了每两年一届的,以亚洲交通生态交流为主,同时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学术平台,2023年依托交流平台成立了国际顾问委员会。迄今,三届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总共已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欧美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代表参会。

  本届会议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交流主题,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政策、理论、技术与实践,进一步加深了与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基础设施生态学会组织的联系,共同推进交通生态学的发展。会议平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重要代表,共商交通生态学未来挑战与解决方案,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组织知名学者,共议交通生态与绿色低碳未来研究方向。此外,本次会议设置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为学术交流注入持续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