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李子柒的视频宛如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她用镜头记录下传统技艺与田园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看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在我心里,却由衷希望她能早日商业化。这并不是希望她变得浮躁,而是对她内容价值的由衷认可,以及我们的非遗能够真正“活”过来、走进日常生活。

“同款难求”:独特性成就不可复制的魅力

关注李子柒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着她视频里那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服饰与小物件,总忍不住想拥有同款。比如那条质朴又别致的蓝色发带。弹幕和评论区里,常常有观众问:“哪里能买到同款?”热心网友回复:网上搜不到,这些都是她亲手做的。

1.jpg

去年回归公众视野后,她在一些活动中佩戴的自制非遗饰品也广受喜爱。比如在成都非遗国际节上,自己动手做的植物染长裙、苗绣耳钉,抖音华彩晚会上佩戴的绒花鸢尾花耳钉和绒花发箍。

2.jpg

这种“无法拥有同款”的感觉,起初或许令人有些遗憾,但细细品味,反而更凸显了李子柒的独特与不可替代。

"从0到1的感觉实在诱人":"云体验"带来的满足感

李子柒的视频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她毫不吝啬地用大量镜头完整呈现“从0到1”的创造过程。

看她将一锅葡萄皮,经历浸泡、熬煮、固色、沉淀,变成天然染料;山间的竹子在她手中经过砍伐、打磨、组装,变成古朴的沙发;小时候睡过的旧木床被拆解重组,做成充满诗意的曲水流觞桌;破旧的鸡棚,一点点被改造成田园风的衣帽间;围上一圈竹篱笆,种上牵牛花等它变成一面浪漫花墙;记录一粒稻谷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

3.jpg

无论是春种秋收的农耕场景,还是旧物改造、染布制衣等传统工艺,她都细腻记录每一个步骤,将漫长甚至略微枯燥的过程,转化为充满美感的视觉艺术。尽管我们没有亲身参与,却仿佛透过屏幕经历了整个创造过程,这种“云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格外强烈。

三、"情绪价值"拉满:非遗传承与商业化的双赢可能

说到底,李子柒带给我们的是极为珍贵的情绪价值。在观看视频的十几分钟里,我们收获了“治愈感”“成就感”,以及每一帧精心构图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这种情绪价值的传递,本身就是最高级的“种草”。

4.jpg

她将这种生活理想,越来越多地与“非遗”技艺相融合,身体力行地展示那些濒临失传的手艺,并思考如何让它们自然地融入现代生活。2025年初,她在河南春晚上穿的红色改良汉服,店铺同款被“问爆”;时尚杂志中佩戴手艺人的竹编胸针与发簪,同样爆火出圈。

因此,我真心期待她能早日找到一条合适的商业化路径,将这些非遗转化为现代人愿意使用、佩戴的日常好物。希望她那份独特的匠心,以及她所守护的非遗微光,能通过一种健康、可持续的方式,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让那些非遗手艺人获得稳定的收入,被这个时代更好地看见与珍视。

5.jpg

期待李子柒的商业化之路早日开启,让这份承载着传统文化与匠心精神的美好,以更持久、更深入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也让更多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