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创新医疗版块辐照贮源结构与ESB滑板支座安装技术正式宣告成功。该成果聚焦医疗建筑领域“防辐射安全”与“结构位移控制”两大核心痛点,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关键突破,为我国医疗工程建设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技术新方案,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体化技术空白。

随着核医疗、精准放疗等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建筑对结构安全的要求日益严苛。一方面,辐照贮源结构作为核医疗设施的“安全屏障”,需同时满足防辐射、抗裂缝双重需求,传统混凝土易因水化热失控产生裂缝,存在辐射泄漏风险;另一方面,大型医疗建筑多为大跨度、高抗震结构,对抗震支座位移控制精度要求极高,传统安装工艺常因精度不足影响建筑长期稳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建八局组建以赵恺为负责人的技术团队,于2024年7月启动专项研究,历时14个月攻关,于2025年9月完成技术落地验证。

该成果的核心突破集中在三大技术体系,均实现“精度升级”与“安全保障”双重目标。在ESB弹性滑板支座施工领域,团队创新构建“预定位+实时监测+动态微调”技术链,通过预定位板辅助基准校准,结合全站仪、水准仪实现预埋板标高、平面中心位置的毫米级测量。混凝土灌浆阶段采用压力灌浆工艺,并预留排气孔确保灌浆层密实无空隙,同时布设激光位移传感器、电子水准仪传感器(标高精度±0.1mm),数据实时传输至智能平台,一旦偏差接近阈值(如水平位移±0.5mm),即刻通过千斤顶控制系统自动微调,彻底解决传统支座“安装难校准、后期易偏移”的问题,为医疗建筑抗震位移控制提供精准保障。

针对辐照贮源结构的防辐射与抗裂需求,团队研发两大关键技术。其一为混凝土配合比适配技术:选用低水化热水泥,优化骨料级配并添加纤维材料,调整外加剂组份降低水化热峰值,从源头减少裂缝诱因;其二为全周期温湿度协同控制技术:在混凝土内部按50-100m³/点密度埋设DS18B20温度传感器,配合分布式光纤(空间分辨率10cm)捕捉温度场分布,同步联动环境温湿度、冷却水流量数据,通过智能平台设定“里表温差≤25℃、降温速率≤2℃/d”的预警阈值,超限即触发声报警并推送移动端;养护阶段采用预埋盒式智能设备,通过PID算法调节温湿度,表面覆盖“1层薄膜+2层棉毡”维持温差≤20℃,雾化喷淋确保表面湿度>95%,实现混凝土裂缝“零产生”。

尤为关键的是,团队创新设计两项防辐射结构:一是“迷路式孔洞技术”,将辐照墙体管线孔洞设为“S”型路径,配合≥5mm厚铅包封,阻断射线直穿路径;二是“分段拉杆技术”,在模板拉杆连接处采用错位焊接,使射线在混凝土内部多次反射,最终实现辐射“零泄漏”,攻克传统预埋孔洞易引发辐射风险的行业难题。

目前,该技术已在特种医疗工程实践中完成验证,其防辐射性能、支座安装精度均达国内领先水平,不仅降低工程能耗30%以上,更将医疗建筑安全防护周期延长至50年以上。作为主完成单位,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技术攻关既是响应“科技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也为陕西省建筑业科技创新树立标杆。未来,该成果将进一步推广至全国核医疗设施、大型医疗场馆等项目,助力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特种技术竞争力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