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上海开年就形成了冲刺态势。

  1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国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启用仪式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信息化师李定主共同推杆,宣布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

  训练场位于上海张江“模力社区”。在业内看来,这不仅是一个训练场的诞生,更是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迈向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

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上海为什么要建设这样一个训练场?有何意义?

  记者从国地中心获悉,为完成“能思考、能行走、能作业”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地中心完成了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以下简称“训练场”)的建设,聚焦领域发展趋势、聚焦国家重点场景、聚焦真机具身数据,这是进一步强化我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基础支撑。

  其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有助于填补规模化异构人形机器人数据集的空白。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数据集构建如火如荼,但都基于厂商同构机器人进行数据采集,训练场首创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构建方法,打造了目前最大规模异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数据集,将有效提升我国人形机器人整体技术水平。

  二是有助于推动我国具身智能发育持续追赶国际顶尖。训练场将有效降低我国具身智能技术发展中的重复建设和成本投入,推动中国特色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技术创新高地,持续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战略地位。

  三是有助于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落地应用。训练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民生服务以及特种作业等国家重点领域的场景应用,提高垂直领域场景的数据采集利用效率,降低数据重复采集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应用门槛,是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的试验田,也是人形机器人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石。

  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表示,训练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投入成本,解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后续训练场的成熟化运营和全国性推广,有望将其构建成为国家级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促进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提供强大动力。

一期建设围绕四大目标展开

  国地中心表示,为了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的核心数据采集方面的关键问题,训练场一期建设重点围绕四大目标展开:

  一是构建可重构场景和异构机器人,涵盖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和特种应用三大领域的超过10个场景,可迁移的超100款异构人形机器人集合。

  二是搭建异构集群采训推开源框架,推出国内领先的真实与生成式动作开源数据集,训练通用技能模型形成通用技能库和知识迁移部署能力。

  三是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务调度,联合生态发布完整的“智能操作系统-技能库-任务编排”应用系统,完成“人形数据管控平台-5G通信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数据网联方面完成可靠稳定的“传输-显示-调度”工作。

  四是开源共享和贡献机制,基于训练场打造OpenLoong四级开源会员模式,推动训练数据集的开源共享,并与全球实验室和企业合作,共同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

  立足于实体数据收集,训练场预计在2025年,将联合智元、库帕斯等合作伙伴共同收集完毕1000万条高质量实体数据集,打造形成业界规模领先的异构具身数据集。

  国地中心表示,作为全国首个异构超5000平方米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训练场将以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并通过在模拟搭建场景中的实际任务操作和仿真迁移等,加快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训练和发育,促进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落地。

  后续,通过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商业化落地效果,吸引各领域龙头企业与国地中心基于细分领域需求,在一期方案基础上进行合作定制细分领域应用场景的建设,并在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市场多方积极响应共筑产业生态

  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增长迅速,2024年产值已达27.6亿元,预计2025年将翻倍至53亿元,2029年有望达750亿元。人形机器人被视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技术,2025年将成为量产元年。技术方面,人形机器人将融合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技术,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国地中心将推出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 Snake”,并强调行星减速器等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江磊认为,2025年量产可期,但应用落地仍面临挑战,需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八项关键技术。

  业内企业纷纷响应,和国地中心落地了一系列合作。

  上述仪式上,江磊和上海创智学院副院长漆远共同揭牌成立“国地中心-创智学院具身智能实训基地”,双方将合力为培养具身智能专业人才搭建平台,推动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签约环节中,国地中心与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星海图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了具身智能训练场合作伙伴协议。各合作伙伴将通过协同制定数据采集方案,确保高质量数据资源,促进训练场运营优化,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迈向新高度。

  国地中心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东北工业集团、凌云集团、航天八院第805研究所、长虹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天翼数字生活公司、海尔集团-青岛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安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生态场景合作协议。各合作单位形成生态联合,将为具身智能技术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和推广,实现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

  国地中心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及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签署的具身智能研发合作协议,旨在汇聚业界顶尖力量,共同推进中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进程,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注入新活力。

训练场带动产业发展打造“上海模式”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在上述仪式上致辞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正处于爆发前夜,算法优化、硬件升级、仿真平台和数据采集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为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升级和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宏韬表示,为进一步深化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发展,上海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持续建设“1+N”虚实融合的具身智能训练场。由国地中心牵头,联合N家本体企业配套建设“1+N”个物理训练场,通过统一格式的数据实现多地联动,赋能模型训练,构建“数据-模型-训练场”三环紧扣的技术矩阵,形成整体技术的循环迭代与进化。

  二是通过虚实融合场景训练加速应用落地。会同各生态场景合作伙伴,在训练场中面向智能制造、民生服务、特种应用等重点领域,建设模拟训练场景,通过数据采集与操作训练,逐步向实景迁移,实现真实场景应用落地。

  三是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的融合共创。整合企业、高校、实验室等资源,集中攻关端到端大模型、分层式大模型、世界模型等关键技术,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全面提升技术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在国地中心引领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penLoong开源社区已建设完成,打通了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数据开源开放合作模式。

  OpenLoong开源网站自上线运营以来(2024年7月15日至今),浏览量为101577次,访客数为29726人。累计产出技术内容数超过200篇,在自运营媒体平台曝光次数超过20000次。网站访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集中在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开源社区目前注册人数2466人,并且已与20余家来自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高校、实验室建立了联系,持续拓展更多合作范围。

  接下来在“1+N”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训练场的建设中,国地中心将持续发力。其中,“1”即国地中心建设的市级通用训练场(麒麟训练场总部),“N”即上海各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的行业特色训练场。国地中心将联通各企业训练场及各地区省市训练场分部,打造聚焦重点场景的高质量数据集。

  受访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是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场景应用落地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生态合作,麒麟训练场定制了来自智能制造、民生服务及特种应用等行业的龙头企业所需的训练场景,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通过Openloong开源社区打造开源数据和模型基地,汇聚顶尖人才,加速行业融合。

  随着训练场实现“场景-数据-模型-部署-应用”的落地新模式,上海有望成为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高地。其模式也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助力我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和技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作者:宋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