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近日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实施。

  该标准适用范围覆盖商场、酒店、写字楼、地下车库等商用环境中使用的清洁机器人,通过明确清洁性能、运动性能、健康安全等技术要求,规范产品设计与生产,全面提升商用清洁机器人的产品质量水平与实际使用体验。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针对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多样化需求,标准按清扫、吸尘、尘推、清洗和边角清洁等不同清洁功能,分别设定了对应的清洁性能指标,明确各功能下的清洁效果要求,严格限定实际清洁效果与宣传效果的偏差范围,为客观评价机器人清洁性能提供统一依据。

  考虑到商用清洁机器人使用环境差异大,难以用统一数值考核运动能力,标准将机器人运动性能拆解为额定速度、越障能力、脱困能力、制动性等9个独立模块,每个模块均配套具体要求与检测方法,通过模块化考核,确保机器人能在复杂商用场景中高效、稳定完成清洁任务。

  标准明确商用清洁机器人需满足电气安全、机械安全、信息安全及电磁兼容性等方面要求,保障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引发安全事故。引入噪声要求,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标准的出台旨在推动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对商用清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并提出了要求,提高了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的准入门槛。目前,国内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比较发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安全性欠佳、运动能力不达标、模块化不足、生产厂家配件不通用导致维护难度大等问题,标准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标准化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路径。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标准施行后,有望给行业带来三方面的变化。第一方面变化是,杂牌机因无法达到清洁性能下限而退出;第二方面变化是,低端代工因运动模块测试反复失败将导致成本反超;第三方面变化涉及那些“单点突破”型公司,如果无法在噪声、安全方面补齐短板,此类公司的发展将面临生存挑战。

  专家认为,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生产厂家会进入场景深耕阶段。我国商用清洁机器人产业将在零售、交通、医疗、工业等领域分别形成垂直赛道,在形态、传感器配置、软件功能等方面的发展将出现明显分化。

  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还在保障民生、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布第一批计量数据应用案例,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数据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节点作用,深入发掘计量数据价值潜力,拓宽应用场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计量数据基础。

  其中,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累计建成1.2亿条位姿、电流、温度、振动等实测计量数据,建立机器人减速器-关节-整机三级精度退化数字孪生体,可精准测量关节定位精度与关键部件寿命,推动国产工业机器人从“造得了”向“造得精”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