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8月19日电 “开幕即闭幕,开馆就闭馆”——这句自嘲,曾是艺术圈对线下展览最心酸的调侃。

  然而,今夏的上海,一场名为“飘·洪潮山水画小品展”的叛逆之举,悄悄在方松街道泰晤士小镇的钟书阁·风艺术空间发生:剪彩的红绸被省略,嘉宾的麦克风被去掉,所有繁文缛节一律退场,只留下最素净的墙面与最安静的书香,迎接每一位推门而入的观众。

  没有仪式,没有门槛,甚至没有时间表。观众只需买一杯咖啡,任它在掌心微烫;只需翻几页书,让纸页在指尖沙沙作响。就在这不经意的瞬间,“一场雪”已悄然落下——

  此刻,《太行初雪》的寒意贴上你的肩,《飞雪作花穿庭舞》的温柔掠过你的睫毛,还有一幅《初春山深暖意迟》,像刚被风吹散的云,轻轻落在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在这里,画,不再悬在殿堂的高墙上;雪,不必远赴千里之外的太行。它们就在书架与书架之间,与《瓦尔登湖》的蓝、与《诗经》的墨并肩而立,等你来:抬头,擦肩;回眸,撞怀。

  把美术展折叠进书架缝隙:一次“零预算”空间魔术

  传统书画展的“白盒子”——白墙、无窗、恒温、仪式森严,在上海寸土寸金的空气里,昂贵得几乎成了奢侈品。而钟书阁·风艺术空间偏把它轻轻折起,悄悄藏进书架与书架的缝隙之间。

  ——空间折叠:五米多的书墙像一幅立轴被轻轻折了三折,最高一折仍让琳琅满目的书脊向外张望,中段悄悄悬起雪意氤氲的山水,最低一折恰好与人平视,仿佛一抬眼就能听见雪落松梢的簌簌声。

  观众的脚步循着书香兜转,像墨线入纸,便不自觉走进一幅流动的长卷——找书的人成了看画的人,看画的人又成了翻书的人,书与画互为留白,互为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观展动线亦有巧思:一楼沿用了原有的“S”形动线,二楼则是“回”形的布展。记者观展时发现,一楼把雪景山水的高光作品放在动线拐点——让人转身的那一刹那,先撞见雪的冷冽,再与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四目相对,两种相隔万里的生态叙事在这一瞬交错,像两条河流悄然汇成一处静湾。

  ——时间和成本折叠:7天展览,与暑期的上海书展重叠;书店零租金,便让宣纸上的雪意有了栖身之所;店员兼讲解员,用2分钟讲“雪意里的生态叙事”,说完便散,听众也可随时抽身,像抖落衣袖上的雪沫,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过去两年,安福路的街拍与咖啡香把“文艺”二字高高举起;今年盛夏,小红书悄悄把流量分给了钟书阁松江店。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席地坐在空调风里,她说的理由很简单:这里能坐着读书,走起来看画,还不用付门票,何乐而不为?

  “一分钟里,你可以选书,也可以读画,两种美学在同一空间里‘搭便车’。” 上海钟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雅娥的声音低而明亮,“我们没有多花一分钱,只是把‘看画’藏进读者的一分钟。”

  徐雅娥算了笔账:过去读者在书店停留平均时长28分钟,此次监测数据已达41分钟,“这多出的十三分钟,像一场无声的降雪,悄悄堆叠成艺术和书共同创造的‘时间溢价’。” 徐雅娥说。

  从“殿堂”到“家门口”:艺术话语权的反向流动

  艺术家洪潮有很多“头衔”: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北京东方山河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他的笔下,祖国的壮丽山河徐徐展开,其中不少场景让人颇觉眼熟——黄山的奇峰峻岭,新安江畔的山水印象,查济的徽韵风光,无不诉说着自然山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洪潮告诉记者,他上一次个展是在山东省文化馆举办,再上一个展览是在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再前面则是一场主题为自然之魂的中国芬兰联合画展,在赫尔辛基的西贝柳斯音乐大厅。

  此次回到钟书阁·风艺术空间,却给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洪潮说,“我可以坐在书架旁边的板凳上,跟来看书的小朋友讲画,给他们讲述当雪花落在太行上、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上的不同,让我心灵得到了慰藉,也让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艺术只有根植于人民,扎根于时代才有未来。”

  洪潮说,在与观众的交流中,给自己感触最深的观众的话是:老师,这个雪和我老家门口的一样。

  “以前,我们总想把中国画讲成高深理论,现在发现,一句‘和我家门口一样’才是真正的解释权。美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所有人的共鸣。当艺术评论的‘话语权’开始从策展人、媒体下沉到普通观众,当美成为城市的‘呼吸’,才能充满活力。” 洪潮说。

  当雪化了以后:可持续的流动与蝶变

  记者了解到,这次策展团队来自风-艺术空间。这不是一间传统意义上的画廊、美术馆,而是一种艺术展的新范式,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展平台。

  风-艺术空间负责人包健,把这次与钟书阁的联袂称作一次“越界的风”。他表示,策展团队无意筑造另一座孤岛,只想把艺术吹进城市的褶皱:让原本沉默的墙角因一幅画而有了心跳,让匆匆赶路的身影因一次抬眸而感受到美。

  包健说,“我们不是在办展,而是在铺设一条看不见的城市美育管道。风-艺术空间没有白墙与穹顶,而是把自己拆成一粒粒光的种子,撒进书店、酒店、商场、高铁站、机场……任何有人的地方。”

  包健表示,“希望有了我们这样的一座桥梁,青年艺术新锐能办得起展,市民大众也有更多机会能看得到像是洪潮这样的艺术家的展览。”

  2023年的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钟书阁·风艺术空间的实践给出了生动的注脚:当美术馆学会“搭便车”,书店悄悄长出“美术馆”,艺术便从庄严殿堂落回人间烟火,化作城市日常的呼吸。这或许也给出了一种文化消费的新公式:空间折叠×时间共享×零成本美学=文化市场的“不经意”繁荣。

  那么,这也不禁让人在想,“下一场雪”,会落在哪里?

  也许就在某天的清晨,上海南站候车大厅的天窗下——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玻璃,“雪意”便悄悄停驻在旅人的肩膀;也许午后两点,黄浦江边的旧咖啡馆——蒸汽裹着咖啡香,“雪色”在杯沿轻轻融成一滴白。

  人们不必问讯,只需抬头,风已携着新的墨香,在城市的每一条缝隙里,缓缓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