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宋薇萍严曦梦)上海将如何推动高校培养人才更适应市场需求?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1月17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高等教育改革把培养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作为重要改革方向,引导学校从“有什么专业就培养什么人才”转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下一步,上海将从两方面来推进。

上证报记者宋薇萍摄
一方面,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角度,上海要跳出学科“自转”小逻辑,融入科技和经济发展主战场“大逻辑”,引导学校实现从“自转”到“公转”的过程:一是让学校找准新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突出面向国家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战略急需人才;应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业产业办学,构建需求主导和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对艺体类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务对应行业,培养专业化人才。二是让办学适应新变革。动态调整优化培养结构和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比如上海提出2024年到2026年三年时间,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的占比要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通过2024年的努力,理工农医类超过一半,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重点投向三大先导产业、数字经济等国家和上海需求缺口大又急需的领域。三是让专业贴近新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从怎么培养人的角度,上海分类实施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超常规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围绕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引导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瞻布局未来学科,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超前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二是需求导向培养应用型“冒尖”人才。围绕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遴选特色鲜明的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试点,强化AI赋能,探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三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巧匠”人才。结合行业生产、技术发展的需要,用企业订单培养、校企精准协作等方式,供给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以及城市更新等超大城市运维和民生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技术技能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