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8日,第一财经刊发《禁废5年,“再生纸浆”三大问题浮出水面|一线调研》《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获通过,将强化对鉴别机构指导》两篇报道后,引发业内关注。
在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今天(9月16日)主办的“干磨纸浆进口政策法律问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干磨法再生纸浆看似“省事”,实则存在多重隐患。建议修订完善国家标准,抬高干磨纸浆准入门槛。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推动干法工艺升级,引导行业转型。
“带病”干磨纸浆本质是“洋垃圾”
近20年来,进口废纸在中国造纸原料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专家介绍,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阻断了造纸企业获取进口废纸的路径。一些企业开始在海外投资建厂,将废纸初步加工成再生纸浆后运往国内。
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许凤介绍,正规的废纸浆生产需要在液态下进行除渣、筛选等净化工序,再经过浓缩加蒸汽处理(如热分散),高温干燥最终形成废纸浆。经过这些工序生产的再生浆板,纤维含量可达91.5%以上(含水分8%),几乎没有杂质,而且在高温干燥过程中实现了杀菌,符合卫生标准要求。而干磨纸浆生产将废纸原料经由粉碎机粉碎成碎片状,直接打包进口,省略了绝大部分生产流程。
天津科技大学轻工学院副教授安兴业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干磨工艺没有用水作为溶剂,也就失去了通过水力分级、洗涤等步骤去除杂质的机会。废纸原料中常见的污染物比如塑料碎片、胶黏物、微生物、重金属(如铅、镉)在干磨过程中无法有效分离。

9月16日,干磨纸浆进口政策法律问题研讨会现场。摄影/章轲
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国内生产环节,就会变成“隐形炸弹”:微生物污染(如大肠菌群)可能威胁食品包装纸、卫生纸等产品的卫生安全;重金属残留会污染水处理系统,形成二次污染;未净化的杂质可能在纸机运行中堵塞设备,甚至影响成品纸的洁净度。
“这种‘夹带污染物’的干磨纸浆,本质是把国外的固废垃圾‘包装’成再生纸浆进口,进入国内后又通过废纸回用形成内循环,污染物会反复积累,长期看会拖累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安兴业说。
2023年11月发布的再生纸浆国家标准(GB/T43393-2023),对再生纸浆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进行明确。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作为推荐性标准,上述标准对关键质量指标(如纤维完整度、杂质含量、微生物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相比之下,国外标准(如欧盟EN643)对纤维形态、污染物去除率等有更明确的规定。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海关查验出以再生纸浆名义进口固体废物并退运的案例。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将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境内处50万元到500万元罚款,承运人与进口者承担连带责任。
专家们表示,目前在进口环节对再生纸浆的查验力度仍显不足,进口干磨纸浆质量参差不齐,但大多以“再生纸浆”的名义过关。这相当于让“带病”的造纸原料进入国内生产链条,对环境和消费者健康都产生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原二级巡视员杨尚宝,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明德,中华环保联合会固危废及土壤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红艳等专家表示,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以来效果很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干磨纸浆不仅环保安全和卫生健康隐患突出,能源消耗和产品质量问题也十分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完善鉴别标准体系改进技术
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2025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巩固拓展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改革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做好相关工作。
研讨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有关专家表示,针对干磨纸浆进口出现的问题,应逐步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把握好造纸资源稳定供应、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8月27日,黄润秋主持召开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下称《通则》)等。《通则》编制说明介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但利用处置能力不足、相应的成本较高。随着国内对涉及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日益加强,企业利用现行标准中较为模糊的条款,将固体废物“改头换面”躲避监管的苗头逐渐显露。
编制说明称,近年来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呈现高发态势,其中不乏因对固体废物属性认定不清,导致以原料或产品的名义转移固体废物事件发生。同时,国内相关协会、企业在对固体废物管理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认识不清的情况下,纷纷针对固体废物或者不具有质量控制的副产品启动各类团体、企业标准制定,导致社会上对副产品属性认定出现混乱。

中国利用进口再生纤维造纸由来已久。图为废纸回收企业生产现场。摄影/章轲
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常纪文表示,进口干磨纸浆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标准有关指标针对性不强,也可能是进口干磨纸浆的检验检疫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评估,如果是执法监管有漏洞则加强对应的执法监管,如果是标准有关指标缺失要完善相关指标,并将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
“行业内对于提升进口干法制造再生纸浆标准的呼声十分强烈。”业内人士称。上述编制说明也表示,为避免因固体废物属性认定不清导致固体废物游离于管理之外,急需通过标准的修订堵上管理漏洞。
上述多位专家建议,在标准修订中,增设强制性指标,明确纤维形态要求(如纤维疏解度、未分散纸片含量限值);加强对污染物(如塑料、重金属、微生物)的检测标准;增加对纤维回用性能的技术约束。通过严格的标准,淘汰不合格干磨纸浆产品,从源头上规范市场。
进口环节是控制污染的第一道防线。专家们建议,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重点检测杂质、微生物和重金属;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纤维溯源体系,防止国外固废混入。
“如果干法工艺必须存在,也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减少其负面影响。”安兴业建议,在干磨后增加筛选、除杂和杀菌步骤(比如热分散处理、蒸汽灭菌),净化纤维;推广“干湿联产”模式(即干法破碎后结合湿法净化),平衡成本与质量。
“这些改进会显著增加生产成本。这本身就是一个‘倒逼机制’。”安兴业说,这样,低成本、低质量的干磨纸浆因无法达标而被淘汰,最终将推动行业向更环保的湿法工艺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