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关累计监管验放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410万吨,货值1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42.8%。这组“量价齐升”的数据背后,印证着连接中老的“钢铁纽带”正释放愈发强劲的动能。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中老铁路通车,彻底改写了沿线“陆锁国”的地理困局,将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动力。铁路开通前,老挝的香蕉通过公路运输至中国需3天,损耗高且易腐烂,如今仅需30小时便可直达昆明,损耗率大幅降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这条铁路不仅打通了物理上的阻隔,更架起了区域协作的信任桥梁。中国云南则依托铁路枢纽优势,推动磨憨口岸成为多功能综合性枢纽,推动区域产业链协作向纵深发展,跨境班列、冷链物流、保税加工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中老铁路不仅加速了商品流通,更带动沿线产业优化布局,形成以通道促物流、以物流促贸易、以贸易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这种双向赋能让中老双边贸易实现了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

让中国方案落地国际实践。中老铁路是中国铁路技术体系全链条“走出去”的首个标杆项目,作为第一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的跨境铁路,它在1000多公里线路上写下了复杂地质难题的中国答卷,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技术与管理输出体系。在开通前,老挝没有铁路配套法规,中国铁路的专业团队精英翻译、编写汉老双语教材,填补了老挝铁路制度空白。同时以“师徒结对”模式为老挝培训千余名铁路技术人员,从线路养护到调度指挥全流程培训,让老挝籍员工能独立完成日常运维工作,打破单纯设备出口的局限,实现中国铁路标准的深度落地。

将国家战略在周边区域推进。中老铁路的“量价齐升”,正是中国外循环政策在区域层面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在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老铁路将四川、重庆、广东的各种国内产值较多的物资通过铁路南下,与东南亚的资源型产品形成互补,这种“国内产业+铁路通道+海外市场”的模式,让国内产业链与全球市场更紧密衔接。在国际市场,中老铁路通过与泰国衔接、联动曼谷港等海港,形成“铁路+海运”的多式联运通道,将中国内陆与印度洋航运网络连通。向北衔接中欧班列,使东南亚商品可经中国直达欧洲,重塑了东南亚区域供应链的格局,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韧性。这条铁路不仅惠及中老两国,更让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受益,推动形成“以铁路为核心的区域供应链共同体”。

中老铁路前三季度的“量价齐升”,是这条“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价值的集中体现。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当复兴号动车组穿梭在澜沧江畔的崇山峻岭间,它承载的不仅是货物与旅客,更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希望,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着更多的实践经验。(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