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的高端游轮正静静航行于长江之上,两岸风光如画,江水温柔地拍打着船舷。甲板上的宾客们轻声谈笑,享受着和平与繁荣带来的静谧与奢华。作为在这条母亲河上深耕的航运企业家,我每日见证着它的壮美与活力,它不仅承载着蓬勃发展的经济命脉,更是一部流动的史诗,铭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江面下,却深藏着一段不朽的记忆——80多年前,一场被称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壮举,在这里悲壮上演。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每当游轮的汽笛声划破长空,我总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深情回响,那份民族不屈的浩然之气。
战火下的民族命脉——工业危局与战略西迁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山河,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枪炮声中,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等工业重镇,岌岌可危。彼时,我国大部分现代化工业集中于东部沿海。以上海为例,其工业资本额占全国近四成,工人数量占全国逾三成,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拥有的工厂数量更是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些工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工业血脉,一旦沦陷,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保存抗战的物质基础,维系民族生存的希望,国民政府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充满远见的战略抉择:将沿海、沿江的工矿企业、大量物资以及技术骨干,不惜一切代价地西迁至大后方,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这不仅是为了避敌锋芒,更是为持久抗战积蓄力量,奠定反攻的坚实基础。
长江上的“工业敦刻尔克”史诗
这场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被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学者誉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它并非仅仅是人员的撤离,而是一场牵动国家工业命脉的空前壮举——将重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机器设备、技术图纸,连同无数工人及其家属,从炮火连天的前线,艰难地运往千里之外的西南腹地。
在这场“生死大挪移”中,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它承载着民族的希望,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和他所创办的民生公司,在这场史诗般的撤退中,扮演了力挽狂澜的关键角色。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日军步步紧逼。长江中游的宜昌,瞬间成了通往大后方的“咽喉要道”和“生命闸门”。三万多名难民、数万吨军工民用企业的重要机器设备,包括当时中国几乎全部的兵工、航空、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精华,全部滞留于此,等待转运入川。 更危急的是,长江即将进入枯水期,大型轮船最多只有40天左右的航运时间。按照当时的运力,这些物资需要至少一年才能运完!
危难之际,卢作孚临危受命,亲赴宜昌坐镇指挥。他面对“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的混乱局面,没有丝毫退缩。他沉着冷静,制定并实施了“三段航行法”,将原本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运输任务,通过分段驳运,最大限度地利用运力,争分夺秒地抢运。在他的带领下,民生公司的22艘轮船(占当时渝宜间往返运输主力),冒着日机狂轰滥炸的危险,在短短40天内,成功将滞留宜昌的全部人员疏散一空,并抢运了三分之二的宝贵物资,在随后20天内,剩余物资也全部运出。 这场惊心动魄的抢运,为中国保留了民族工业的火种,被誉为“中国大内迁最壮观的一幕”。
然而,这场撤退的艰难远超想象。日机在空中肆无忌惮地轰炸,长江航道本身就滩多流急、暗礁密布,枯水期水位下降更是寸步难行。无数工人和船员,在炮火中坚守岗位,用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将一台台沉重的机器,一船船珍贵的物资,运往大后方。他们不仅要面对敌机的袭击,还要克服交通不便、资金匮乏、燃料短缺等重重困难。 许多工厂甚至不得不将自家船只自沉以阻塞航道,迟滞日军进攻,为大撤退争取宝贵时间。 截至1940年底,共有448家(或达639家)工矿企业成功内迁,其中超过一半落户四川,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为抗战生产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深远影响与民族精神的铸就
这场“工业敦刻尔克”的意义,堪称旷世。它不仅为抗战大后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产能力和物质保障,确保了军工生产,铸就了民族工业的“钢铁脊梁”,更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 正是这些浴火重生的工厂,为抗日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弹药、军服、药品,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抵抗意志。
同时,工业内迁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地理格局。过去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的工业重心西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的工业基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它还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宝贵的工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储备了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场大撤退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那是面对强敌入侵时的不屈不挠,是物资匮乏时的自力更生,是生死关头时的团结奋斗,更是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它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如同长江之水,奔腾不息,永不枯竭。
长江的今昔与对企业家的启示
昔日炮火纷飞的长江,如今已成为承载繁荣、连接东西的黄金水道。我的游轮,正是这繁荣的见证。它所代表的现代化、高品质生活,正是对当年工业前辈们为之奋斗的“富强中国”的最好诠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无数先辈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守护和浇灌的。
作为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者,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应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难道不正是卢作孚先生那份“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责任与担当的延续吗? 我们肩负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责任,将“工业敦刻尔克”所体现的民族意志融入现代企业发展之中,不断创新,勇攀高峰。
长江,这条流淌着历史与希望的河流,将永远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明天。我们作为今天的航运人,在享受长江带来的繁华与便利之时,更应心怀感恩,铭记那些在炮火中坚守信念、奋勇前行的身影。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工业敦刻尔克”的深远意义,它不仅仅是回顾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为了激励当下,展望未来。它提醒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立在无数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之上的。
我希望,当我的游轮再次驶过那些曾经留下过血与火印记的江段,乘坐游轮的游客们,在欣赏长江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其中蕴含的强大民族精神。长江永恒,精神不朽。那份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庆新世纪游轮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彭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