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农旅焕新,育苗筑梦”实践队的同学们走进安溪蓬莱镇,开启了一场以“探寻古厝文脉,感知农文旅融合”为主题的调研之旅。从蓬溪村气势恢宏的99间华侨厝,到美滨村见证商贸繁华的古渡口,再到联中梧桐祖厝里的赤子情怀,队员们在青砖黛瓦间触摸历史温度,在侨乡故事中读懂传统建筑与现代发展的深度联结。

  蓬溪村99间华侨厝:一砖一瓦藏着“下南洋”的奋斗史诗

  调研首站,实践队来到蓬溪村,这片依山而建的传统建筑群,既有闽南古厝“燕尾脊”“红砖墙”的典型元素,又融入了南洋骑楼的通透格局。副镇长李琼月介绍,这些古厝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下南洋”致富的蓬莱华侨返乡修建。每一间厝都对应着一个家族的奋斗史。99间的规模,既是家族兴旺的象征,更藏着华侨‘荣归故里、反哺家乡’的朴素心愿。这些建筑不只是‘房子’,更是华侨跨越山海的情感载体。

  图为参观99间华侨厝 卢观丽供图

  美滨村古渡口:老村长讲述“古厝与码头”的共生故事

  离开蓬溪村,实践队来到美滨村的古渡口。老村长刘景顺介绍蓬莱的茶叶、冶铁产品曾通过古渡口远销海内外,而华侨则是这些产业的“活纽带”。“他们在南洋开茶馆、建商行,把家乡的茶叶推向世界;又把海外的冶铁技术带回来,让本地的冶铁产业更上一层楼。刘村长说,美滨村4000多人口、13个姓氏和谐共处,正是因为码头文化孕育的包容胸怀,“华侨带回的不只是财富,还有开放的心态。” 刘村长的话,让队员们对“古厝+产业+故事”的发展模式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图为老村长讲述古厝文化 吴一虹供图

  联中梧桐祖厝:从家族祖宅到“慈善精神纪念馆”

  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联中村的梧桐祖厝。这座古厝有着典型的闽南“五间张”格局,却因门口“乐育英才”的匾额而显得格外特别——这里正是著名侨领林梧桐先生的家族祖宅。 林先生常说‘我做什么事情,我都要走前面’。作为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创始人,林梧桐的商业版图横跨多国,但他最看重的,始终是家乡的发展。墙上的“安溪慈善世家”牌匾,是2024年安溪县委、县政府为林梧桐家族颁发的荣誉,从祖厝走出的不仅是商业精英,更是一代代‘心怀桑梓’的赤子。

  图为参观梧桐祖厝 郑田婧供图

  回望那些掩映在绿树中的古厝,它们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侨乡的记忆,也见证着乡村振兴的新篇。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农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挖掘“老资源”里的“新内涵”。所谓“寻根”,不仅是找到历史的源头,更是要让这份文化基因,在农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通讯员 彭乐涵、卢晓茹、曾亦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