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丽律师是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京都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主任,三十余年来,她深耕于刑事诉讼与刑事合规领域,为科技、能源、金融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筑牢法律防线。在能源领域,她尤其擅长为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及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法律支持,从合规审查、风险研判到项目谈判,贯穿能源开发、运营与转型全流程。她承办多起重大案件,并推动企业构建起扎实的安全生产与合规管理体系。
梁雅丽的客户主要来自科技、能源、金融等核心行业,包括众多上市公司、中央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以及知名民营企业。她表示,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拿出个性化方案解决刑事风险问题,对于上市公司,要侧重“刑事风险对股价的影响防控”,方案需包含危机公关、合规整改、不起诉争取等重要方面,避免因立案导致退市风险;对于央企/国企,要注重“责任划分与内部合规衔接”,需明确“个人责任与单位责任”边界,同步完善内部追责制度;对于民营企业,要聚焦“成本与合规的平衡”,方案更简化、可落地,如针对中小企业设计“合规清单式管理”,避免体系过于复杂而无法执行。
(图 梁雅丽)
梁雅丽认为,《能源法》的出台是能源领域“从政策监管向法治监管”的标志性转折,在法治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源与资源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矿业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更严格的法律要求,尤其是在《矿产资源法》修订的背景下。
她表示,未来能源法律服务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机遇有:一是新能源领域的刑事问题涌现,需建立新的辩护与合规逻辑;二是“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碳汇项目中的刑事风险,如“数据造假”“非法转让碳配额”等现象。跨境能源合作增多,涉及“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反垄断刑事追责”等,对律师的跨法域能力要求提高。
同时,她认为行业律师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术壁垒高,如新能源技术标准、矿产资源鉴定方法,律师需具备“法律+行业技术”的复合知识;二是法律的天然滞后,如虚拟电厂、绿氢项目的法律定性不明确,辩护中需更多依赖“法理推演”而非直接法条依据。(马敏 赵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