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场融合皖闽特色的音乐展演与公益课堂活动温情开展。实践团成员通过精彩演出、互动游戏与特色教学,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家乡文化魅力,更让皖闽音乐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

  (图为孩子们观看音乐展演)

  当日上午,皖闽音乐展演率先拉开帷幕。此次展演特意精选皖闽两地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既有孩子们日常耳熟的旋律,又饱含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实践团希望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先直观感受皖闽特色音乐的魅力,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埋下兴趣的种子。

  舞台上,乐器合奏《凤阳花鼓》奏响乐安徽淮河两岸的民俗风情,四手联弹《采茶扑蝶》用灵动音符再现福建茶山的鲜活图景,合唱节目《身骑白马》以深情唱腔传递闽南故事的韵味,《黄梅戏》歌唱节目串烧则用婉转戏腔尽显安徽传统戏曲的经典底蕴。熟悉又鲜活的表演让孩子们沉浸其中,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演奏《凤阳花鼓》)

  展演间隙,破冰环节热闹非凡,实践团邀请小朋友们进行自我介绍,还一同开展了“炸弹游戏”、“传话游戏”、“击鼓传花”等互动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距离,孩子们对实践团成员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互动)

  下午,活动转入公益课堂环节,实践团按计划分为A、B两班同步教学。3点至4点,A班聚焦闽南文化传承,教学闽南童谣《天黑黑》。课堂上,成员们耐心讲解童谣背后的文化故事,带着孩子们感受闽南语的独特韵律。令人感触的是,不少本地小朋友虽生长于闽南,却对闽南语不甚熟悉。实践团希望通过这类课程,引导孩子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让闽南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延续活力。

  同一时段,B班开展竖笛启蒙课。面对好动调皮的小朋友,老师们循循善诱,从基础的发声练习教起,帮助孩子们掌握吹奏技巧。在耐心引导下,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最终成功吹出清脆的音符,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竖笛课)

  短暂休息后,4点至5点的课程接续进行。A班转型舞蹈课堂,用肢体语言传递音乐之美;B班则将焦点转向安徽特色,教学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实践团成员多来自安徽,他们希望通过教唱这首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让更多孩子听见安徽的声音,爱上安徽的音乐文化,让家乡特色在异地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

  公益课堂的开展虽充满辛劳,却让实践团成员收获颇丰。在传播皖闽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成员们对自己的家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真正实现了让音乐文化“走出去”的初心。更令人暖心的是,学生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为活动增添了温情——即便当天下雨,家长们仍坚持接送孩子,这份支持让实践团在雨天里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与力量。

  在本次实践中,音乐成为了连接皖闽文化的纽带,不仅让孩子们离家乡的文化更近,也让这些传统的音乐故事在互动里慢慢活了起来。

  (文案:郑鹭航 图片:杨瑒 刘思文 郑鹭航 刘若瑶 刘柠 许倬嘉 魏小雨 乐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