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图 605255_0

  11连板后,天普股份(605255)月内第二次宣布停牌核查。

  9月10日晚,天普股份再度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停牌核查公告,公司股票于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开市起停牌,自披露核查公告后复牌。

11连板后再次停牌核查

  2025年9月9日至2025年9月10日,天普股份连续2个交易日涨停,再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鉴于公司股价连续涨停期间已累积巨大交易风险,为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就近期股票交易波动情况进行停牌核查。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公司时隔一周后第二次停牌核查。

  此前,天普股份称,公司股票价格自2025年8月22日至2025年9月3日连续9个交易日涨停,其间4次触及股票交易异常波动、2次触及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公司就上述股票交易波动情况进行停牌核查。

  天普股份的股价的涨幅持续偏离,与8月21日晚发布的筹划易主公告有关。

  据天普股份8月21日的晚间公告,公司实控人尤建义及其控制的天普控股、天昕贸易合计将天普股份10.75%的股份转让给中昊芯英(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是一家人工智能加速芯片研发商,专注于为用户提供人工智能硬件加速方案,以及推理和训练芯片。

  据本报此前发布的报道《605255又涨停!“易主预案”疑云重重》,天普股份在停牌前发生一系列“巧合”:股价在无利好支撑下多次涨停、神秘的“80后”耗资逾2.5亿元突击入股、“潜在新主”中昊芯英本身近期也上演了突击增资扩股。

  监管对此也给予火速关注。8月22日,天普股份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工作函,要求就收购方资金来源合法性、内幕信息管控有效性等核心事项补充说明。本报曾再次刊发《605255跨界“易主”被追问》追踪关注。8月28日,上交所再次发布监管工作函,要求天普股份就近期股价波动有关事项向公司及相关方明确监管要求。

  9月8日晚,天普股份发布《关于控制权变更有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之部分回复的公告》。其中,公司对于监管工作函第一题和第七题仍需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这两题分别关注此次收购的目的、信息披露。

  其中,第一问题关于收购目的,监管函提出,公司原实控人尤建义让渡控制权的主要原因及考虑,杨龚轶凡取得公司控制权的主要目的,是否存在其他应披露未披露的利益安排;杨龚轶凡其是否具备实际控制、经营管理上市公司的能力,相关收购是否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第七问题关于信息披露,监管函称,控制权变更的方案应当具体和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公司及相关方应当尽快明确相关具体安排,明确投资者及市场预期。同时,对照相关规则自查前期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依法依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提示11类风险

  天普股份称,公司股票价格自2025年8月22日至2025年9月10日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累计上涨185.29%,其间已累积巨大交易风险,为此,公司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11类风险。具体来说,包含公司股价随时快速下跌的风险、市盈率和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收购方无资产注入计划、监管工作函尚有部分事项需核实、公司控制权变更事项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等。

  其中,天普股份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9月10日,公司收盘价为76.00元/股,最新市盈率为329.8倍,最新市净率为12.61倍;而公司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市盈率为30.8倍,市净率为3.22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天普股份表示,海南芯繁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收购资金尚未到位。截至目前,收购方之一海南芯繁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其执行事务合伙人上海芯繁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均未完成实缴出资。

  同时,天普股份称,收购方无在未来12个月内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或者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做出重大调整的明确计划;无在未来12个月内对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出售、合并、与他人合资或合作的明确计划,或上市公司拟购买或置换资产的明确重组计划。截至目前,上市公司主要产品仍为汽车用高分子流体管路系统及密封系统零件及总成,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油车整车制造。

  根据公司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下降3.44%;实现归母净利润1129.80万元,同比下降16.08%。

  此外,公司提示,外部流通盘相对较小,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截至目前公司总股本为13408万股,公司控股股东浙江天普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尤建义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票1005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5%;其余为外部流通股,流通盘较小,可能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公告提示的11类风险,均指向这场资本狂欢的脆弱性。高估值难以支撑、资金尚未到位、监管尚未放行…天普股份的涨停狂欢,正在面临现实检验。

  天普股份绝非孤例。在“跨界”“易主”“AI”等热门标签的包装下,经营羸弱的上市公司轻易就能点燃股价,其背后是否隐含信息不对称、资金推动甚至内幕交易等问题,仍待更多核查与披露。

  近年来,监管部门大力支持并购重组,并不意味容忍“忽悠式易主”和“概念式炒壳”,唯有扎实披露、理性定价、敬畏风险,才能真正令资本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