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着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强调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强调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它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激发产业的潜力活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主要产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领域,具有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服务新等特点,代表了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它超越了传统依赖大量资源投入的生产模式,是对现有产业组织、要素配置的变革性突破,推动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持续优化、不断提升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生产力发展跃迁。

  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它通过把科技力量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巨大变化。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和创造新需求,又通过新需求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这意味着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从劳动者看,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专家,有具备相应知识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还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家等。从劳动资料看,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3D打印机等智能工具得到运用,大量传统行业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提高了生产效率。从劳动对象看,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生物基因、微观粒子等都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大至太空宇宙、小至基因量子都成为人们的生产空间。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内涵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形成了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路径等方面实现根本性变革,以“新”提“质”、以“质”催“新”,走的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