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笔跨越津冀两地的拆迁契税减免及退税业务,通过税务征纳互动平台在“云端”顺利完成。纳税人苗庆禄免去了“两头跑”的奔波,切身感受到了从“分地办”到“协同办”的便利。这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是京津冀三地税务部门为打破区域壁垒、推动协同发展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服务、调解、执法,多维度、深层次的协同正为区域一体化注入强劲的“税动力”。

服务升级:从“分地办”到“协同办”

在地理位置相邻的天津市宁河区、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和汉沽管理区,跨区域经营和生活的纳税人众多,对便捷办税的需求迫切。如今,三地税务部门共同建立的数据交互与线上协办机制,让跨省业务办理焕然一新。

纳税人苗庆禄的案例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体现。在提出跨省拆迁契税减免需求后,宁河区税务局迅速启动协同机制,与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税务局“云端”互联,通过“三方互动”在线完成资料传递、核实与业务办理。“我还以为要‘两头跑’,没想到在宁河区税务局就能远程在线办好,省时又省力。”苗庆禄的感慨道出了众多纳税人的心声。

天津市宁河区税务局局长王东岳介绍,该局已将征纳互动机制全面嵌入业务管理全流程,推动税收征管从“面对面”向“屏对屏”、从“分地办”向“协同办”转变。

协同的触角正延伸至更广领域。在天津津南区,税务部门组建京津同城化服务团队,主动深入天开高教科创园,为百度智能云等重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针对AI(人工智能)产业特点和跨区域涉税需求,团队量身打造“专员对接+全程帮办”模式,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跨区域事项办理等方面提供全流程辅导,扫除了企业跨区域发展的后顾之忧。

为系统性提升服务质效,今年5月,京津冀三地税务部门共同发布了征纳互动“跨区域协同服务”场景。目前,三地已建立238个征纳互动运营中心,布设1645个远程虚拟窗口,服务内容基本覆盖办税服务厅人工窗口事项,极大提升了跨省业务的办理效率。

调解创新:从“跨区域”到“同城化”

随着协同发展深入,跨区域税费争议也随之显现。为破解这一难题,三地税务部门主动探索协作化解机制。

2023年12月,“宁芦汉”(天津宁河、河北芦台和汉沽)税费争议调解中心应运而生。针对突出的社保费缴纳纠纷,三地税务局联合摸排、集中宣讲,引导企业和员工合规参保,使相关投诉大幅减少。

同样,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与河北省廊坊市也建立了“通武廊”涉税费诉求联合解决机制,通过案例库共享与定期评估,确保跨区域诉求得到高效、一致的响应。

这些探索标志着京津冀在跨区域税费矛盾调解方面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为维护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促进征纳和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执法统一:“一把尺子量到底”

公平公正的执法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京津冀三地税务部门致力于推动执法标准的统一,让企业在区域内投资经营更有预期、更有信心。

自2021年《京津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施行,三地实现了区域税务行政处罚“一把尺”。2023年,三地又联合发布《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事项清单》,并明确了100项“同事同标”清单。统一的标准,限制了执法自由裁量权,提升了执法精准度。

这一协同成果正在放大。2024年12月1日,京津冀联合山西、内蒙古,共同发布了《华北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将“一把尺子”的量度范围进一步扩展。一家互联网技术(河北)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表示:“税务处罚标准统一后,执法更公平透明,解除了我们多地发展的后顾之忧。”

今年以来,京津冀三地将“同事同标”事项清单由100项拓展至120项,“最多跑一次”清单由150项扩展至189项,持续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从征纳服务的“云端”协同,到税费争议的联动调解,再到执法裁量的标准统一,京津冀税务部门正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升治理效能,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