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以下简称“集采”)今在上海开标。本轮集采覆盖55个品种、162个品规,涉及抗流感药物、肾病治疗创新药等重点领域,剂型涵盖口服常释剂型、吸入剂、外用贴剂等。
自2018年集采执行以来,国家层面已完成了10批药品集采,覆盖了435种药品,近800家药企中选,涉及代表产品2000余个。不仅实现政府、企业、患者多方共赢,也改写了医药行业的格局。
今年7月末发布的《2025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相比2018年集采之初,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TOP20西药企业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企业没有变化,依然是阿斯利康、辉瑞制药分列第一、第二名,本土医药龙头恒瑞医药稳居第三。
不过,后续排名已经出现不少变化。

最为明显的是,晖致医药、欧加隆、科伦药业、勃林格殷格翰、泰德制药、费森尤斯卡比这6家企业此次未能进入TOP20榜单。
取而代之6家新入榜企业分别是人福药业、强生、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武田制药、默克、信达生物。其中,人福药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信达生物均为本土企业。
浙商证券研报称,人福药业控股子公司宜昌人福在麻醉镇痛领先地位的持续性;兴业证券研报认为,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是大型传统药企成功向创新转型的代表;中邮证券研报则表示,信达生物在国内肿瘤药物领域具备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本次集采提出“反内卷”,药物集采并不是要打价格战,药品的价格和价值都需要平衡。相关机构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优化具体的采购规则,引导企业将精力投向药品质量提升与研发创新,为医药行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