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人类对深海的认知却不足5%。长期以来,水下考古受制于潜水作业深度与安全风险,众多沉睡深海的文明难见天日;海洋工程运维受困于复杂水下环境,效率提升遭遇瓶颈;水产养殖、应急救援等领域也亟需在技术上求突破。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积极与大院大所合作,探索出“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模式,重点攻关产业关键技术,聚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合肥哈工兴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2022年2月在智能科技园成立以来,依托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的技术平台,锚定“智慧海洋工程全方位解决商、智能水下装备研发生产机构”的发展方向,聚焦水下机器人(ROV)、自主式无人潜航器(AUV) 等高端装备研发,以自主创新的“硬核实力”叩响深蓝之门。

赋予机器“智慧大脑”与“灵活双手”

尽管水下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但高成本、操作复杂和环境适应性等挑战依然突出。成立之初,哈工兴航即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在水下密封、精准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深度探索。

据了解,哈工兴航先后组建了涵盖机器人设计、控制系统与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研发团队,着力破解精准感知、智能决策、灵活执行、实时交互四大难题,运用多波束三维声呐,可生成厘米级分辨率的高精度水下三维地图;基于AI算法的自主导航系统,使机器人能在复杂水流中自动规划最优路径,避障成功率超99%,显著提升其作业能力。

近期,哈工兴航子公司天津蓝鳍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搭载该技术研发的Shark-Pro水下机器人(ROV),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顺利交付,并于鳌山港海域通过海试验收。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达设计要求,成功实现深海遗址的毫米级测绘与文物无损提取,为水下考古贡献了国产装备的“中国方案”。

目前,哈工兴航已获国家技术专利三十余项,覆盖水下侦查检测、水域应急搜救、水产养殖等八大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产业深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态圈企业,哈工兴航依托研究院“学科团队+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区域平台”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

据介绍,哈工兴航已与多个领域的核心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覆盖军工、能源、基建、科研、应急救援等多领域的产业生态圈。在海洋工程领域,企业与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海油等大型央企开展深度合作;在装备制造与协同创新方面,与徐工集团、中国交建集团、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等龙头企业紧密联动;在技术研发领域,获得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支持,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等顶尖高校形成产学研协同;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领域,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长江海事局及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开展救援项目;在数字化领域,携手航天科工、京东智联云、科大讯飞等企业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战略合作,持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影响力。

从合肥经开区的创新沃土萌芽,到站上国家水下考古的舞台,哈工兴航深度融合“产学研用”,以创新为“核”,加速技术转化,确立了行业重要地位。

科技之光照亮深海蓝图。面向未来,哈工兴航计划推出更高性能水下机器人,通过AI智能化系统提升自主决策能力,开发模块化设计平台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推动中国水下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跨越,为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贡献“合肥智慧”。(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