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日子里,我们从杭州驱车直抵宁波东钱湖畔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峰会区VIP2一9中国画会展馆,瞻仰了心仪已久的《阳明先生中天阁讲学图》。

此画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硕博导师徐默教授,命题出于唐诗人方干的《题龙泉寺》诗中名句:“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中天,即中天阁,位于今宁波余姚北城,这正是王阳明故里,而他功成名就隐退回乡后,正利用中天阁作为他的理学讲堂,在此地传授他的“心"学理念。徐默老师以此史实,创作出了这幅难得一见的中堂人物画的鸿篇巨制,画幅画高5.5米,宽4.5米。

参观者在《阳明先生中天阁讲学图》前合影留念

一进展厅,我们的心便被这气势恢宏、脉络清晰、画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所吸引,在画的正额部位,是一高大的青石双柱牌坊,横梁上书“国柱"二"个大字,“国“字全裸,而“柱"字的下半部却被画中主人公王阳明先生头冠“顶“住了。于是当场就有人问及,这是否是作者人为构思设计的呢?笔者觉得提此问题者,还彼有“眼力“呢。

此图为画内主人公“顶柱"截屏图

原由是我们必须要顺着画家的思路,去查研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首先,他是一位出将入相的高素质的理政治军儒将。

在明代,王阳明是朝庭重臣南京兵部尚书王华的儿子,王阳明弱冠之年学业优秀,一举考中进士,朝廷分封他为边邮驿丞,但因西南疆域连续发生几次军事叛乱事件,王阳明身为地方主管,积极参与抗暴平乱,他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经历多次战役而战功显赫,故从一介文官,渐升迁至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封疆大吏之职,这是他几度领兵出征,在极度险恶的条件下,调动大军,用智谋和勇敢击败乱军,取得了全胜而归。

在安邦定国方面屡立奇功,文治武功显赫,所以受到朝廷特殊嘉奖和重用,凭他的真本实力,使朝野认定他为“国之栋柱"。现作者匠心巧思,将阳明先生的整个人身,作为此“柱"字的另一半,顶住了石牌坊的巨大横梁,从而更夸张的表达出一个国之栋“柱"的柱石形象!

笔者认为: 这个石破天惊的耦联,难道仅仅是画技上的巧合吗?不,这不是巧合,而是画家做学问的一种厚实功底的显示,是一种创新式的特殊的笔墨表达手段!

紧接着我们更仔细地审视了画家对于人物表情上所下的笔墨功夫。对面前这位一手拄杖,一手倚剑,而正冠低眉沉思的画中主角阳明先生而言,笔者细之又细的辨认良久,才联想到、省悟到阳明先生的人生哲学——“心即理"也,以“心"为宗,以“心"去探索宇宙本体,以达到“知行合一"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从画家所表达的王阳明低眉沉思的神态中,正使我们看到了一位活生生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走出课堂后的形象:也许是他对学生们讲述了:在宇宙彊域中,纵横看,岂止亿万里?在宇宙的时空里,上下看,何止千万年?但我们人类只是“知之甚少",务必要“知行合一"地去不断探索,去求真务实地追求真“理"……

作者用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插入王阳明率军击敌图

于是此画构图中便出现了主人公一手持倚天长剑,另一手持一弯头拐杖。剑者,乃上马杀敌之武器,杖者,乃学道修仙之路杖!画家构图之巧妙,笔墨之传神,直令人拍案惊奇!

而画面一反常态的创新笔法,又使读者将目光注视到主人公的前方,这里作者运用了影视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即插入了一个小型的蒙胧状的画面,即;刻刻了一小幅当年王阳明驰骋疆场、率领官兵、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战争场面,而主人公的背后,又出现了另一个蒙太奇的插曲画面:即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讨论刚才讲课中的一些心得问题…

作者用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插入王阳明和学生们探讨心学图

画面如此安排,既能使读者去研读画中有画情节的发展,更引人入胜地去探索画中人物的动态故事及他的思想精髓,从而使画意更富于深刻的意境,这或许正是此鸿篇巨制的成功之处。

笔者之所以花了这么大半天时间去研读此画作,但意犹未尽:感叹我国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理学家,他的“心"思真的是太浩渺无际了……

文/何斌 李侠 摄影/ 戴雪恩 阮菁

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