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6日-17日,“看临港新发展·2022全国主流媒体采风行”活动举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社、国际在线等近三十家中央、省级媒体单位参加。通过深入挖掘临港区精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休闲、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亮点,全方位展现临港区新质量发展成果。


  商飞C919、水陆两栖飞机蛟龙AG600、运载火箭、卫星……在一系列大国重器上,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材料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曾在长达40年的时间内完全依赖进口。面对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2002年,位于威海市临港区的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成立,自主研发碳纤维,接连打破“技术、装备、产品”的三重封锁,成为我国第一家从事碳纤维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8月17日,记者来到临港区,实地“打卡”光威复材全资子公司拓展纤维的生产车间。


新建 DOCX 文档11.png


  走进拓展纤维生产车间,碳纤维的“真容”引人惊叹,黑色的纤维比头发丝还细,却能在生产线上抻得笔直,足见其强度之高。“这是T1100,另一个车间里是高模M65J,都是碳纤维领域目前最尖端的技术。”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丛宗杰说道。


新建 DOCX 文档12.png


  新材料的研发成功离不开多年的厚积成势。研发初期,大家憋着一口气,誓要干出个样来。“我们不仅把钓具业务每年产生的利润全部投进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还贷款近20亿元,总投资超过30亿元。”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质管部部长王炜说道。

  历经三年不懈研发与调试,2005年,拓展纤维承担的“863”计划“CCF-1级碳纤维”项目圆满验收,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碳纤维。


新建 DOCX 文档13.png

新建 DOCX 文档10.png



  成功批量生产后,拓展纤维又转身投入到航空领域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与应用验证。一根碳纤维,比头发丝还细,比铝还轻,却比钢硬。加上超强的抗疲劳、耐高温、耐腐蚀性和膨胀系数小等特点,成为了航天航空领域的最佳选项。

  利用六年时间,拓展纤维从生产出碳纤维到把碳纤维复合材料装到飞机上,元件级试验做了1400多次,许用值试验1000多次,进行材料级验证、结构级验证、装机验证……到2008年进行装机评审时,仅有效数据就积累了3万多个。


新建 DOCX 文档14.png


  这两年,拓展纤维成了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商用飞机C919首家通过PCD预批准的国产碳纤维生产商,成为填补我国大型救援、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领域空白的蛟龙AG600的碳纤维主力供应商。拓展纤维研发的碳纤维,助力我国首个大型复合材料液氧贮箱通过验证,快舟一号乙运载火箭发动机碳纤维缠绕壳体通过水压爆破……


新建 DOCX 文档15.png


  当前,威海拓展已成为我国高科技领域碳纤维主要供应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体育休闲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谈到未来发展,丛宗杰充满自信,“站在新旧动能转换初显成效的节点上,新材料必将成为中流砥柱,得到更加广泛应用。我们仍要围绕碳纤维的系列化、规模化进行生产,对国内客户进行定制化生产服务,实现公司和客户价值的共同创造。”